开元二十一年秋牛牛配,唐玄宗召见京兆尹裴耀卿
唐玄宗在开元二十一年秋季召见了当时的京兆尹裴耀卿,意味深长地说道:“爱卿,朕准备巡幸东都了,那么西京这边的百姓,如何救治呢?”
乍一听,这话确实让人诧异。长安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,竟让皇帝决定亲自离开,留下裴耀卿一个小小的市长来处理?按理说,皇帝应该面对一线的危机,而不是将责任推给他人,显得过于冷漠无情。
但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。实际上,那一年,关中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水灾,粮食颗粒无收,导致三辅一带的大饥荒,情况严峻。甚至连原本富足的地主家中,都已断粮。唐玄宗“巡幸东都”,说得不好听,其实是去洛阳寻求食物,几乎是“乞讨”的性质。
展开剩余84%这怎么可能?不是所谓的“开元盛世”吗?那个鼎盛的唐朝,帝国经济繁荣,长安作为都城,怎会面临如此饥荒?连皇帝都要向民间乞讨粮食?难道朝廷没有足够的储备粮?
实际上,如果细心回顾历史,就会发现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,几乎每一任皇帝都热衷巡幸东都,甚至武则天还将都城迁至洛阳。其目的,并非单纯为了外交或治理,而是为了逃离关中日益严峻的粮食危机,甚至有些程度上,是去洛阳“讨饭”。
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,关中地区的粮食产出逐年下降,而暴增的人口使得需求剧增。与此同时,粮食的运输则遭遇了自然条件的困扰。长安,这座大都市,也渐渐变成了“饥饿之城”。
虽说皇帝不必为自己的食物发愁,但围绕他生活的庞大人口就不一样了。妃子、子孙、御林军、服务人员、朝廷大臣及其家属,这些人数量庞大,每当皇帝离开长安,他们的粮食需求便随着一同移走,也算是减轻了西京的压力。因此,唐玄宗的离开,实际上并非逃避责任,而是被迫的选择。
裴耀卿:未受重视的经济改革者
裴耀卿,虽然名气不大牛牛配,却在后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。他精通经济管理,早年在长安废除了“配户和市法”,并对征税制度进行了改革,为唐玄宗的治下经济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。
对于西京粮食危机,裴耀卿早有察觉。在担任宣州刺史时,他曾向朝廷建议对漕运进行改革,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良措施。然而,这些建议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。直到事态严重,唐玄宗才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,开始真正关注裴耀卿的改革方案。
漕运困境与裴耀卿的创新
唐朝的主要粮食产区在江南,而如何将这些粮食高效、安全地运送到关中,是当时的难题。虽然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,南北交通大大便利,但裴耀卿在宣州任职期间就发现,大运河的运输存在诸多问题。
裴耀卿指出,粮食从扬州起航,经由大运河、汴河、黄河进行长途运输。然而,各段水道的水位高低不一,尤其是黄河,水位波动极大。船只时常因为水位过低或过高被困,运输效率低下。每次漕运通常需要半年多,沿途的消耗和人工成本极高,而途中还时常遭遇劫匪、翻船等事故。
尤其是黄河的三门峡段,被认为是最危险的“鬼门关”。黄河水流湍急,河道狭窄,船只在这里往往难以安全通过。即便有经验丰富的“门匠”指挥,船只常常还是会翻覆或搁浅。当地流传着“门匠无墓”的谚语,意指这些在黄河作业的船工,几乎无人能幸免,最终死于非命。
若是改用陆路运输,沿途的山道崎岖不堪,运输成本更是天文数字,几乎不可能实施。而唐太宗、唐高宗时期,每年承担的漕运任务还算能应付,但到了唐玄宗时代,漕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,已远远无法满足。
裴耀卿的“转漕输粟”方案
正当唐玄宗头痛这一局面时,裴耀卿提出了他自己酝酿多年的“转漕输粟”方案。这一方案不仅改变了长安的命运,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裴耀卿的核心理念可归结为“集中储备,分段运输”。他建议在汴河与黄河交汇处建立“河阴仓”,并在三门峡上下游设立“盐仓”和“集津仓”。他将漕运分为四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,从扬州起运至河阴仓;第二阶段,粮食分两路,一部分通过洛水运送到东都,一部分通过黄河运送到集津仓;第三阶段,从集津仓转运至盐仓;第四阶段,最终将粮食送至关中。这样的分段运输,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,也大幅降低了成本。
实施与成果
唐玄宗对裴耀卿的方案大为赞赏,立刻任命他为黄门侍郎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全面负责漕运改革。裴耀卿仅用了一年时间便完成了工程,三年内,关中粮仓的储备量达到七百万石,节省了大量的运输费用。
这些粮食储备,确保了即便一年粮食歉收,关中百姓也不会面临饥荒。可以说,裴耀卿的改革不仅为唐朝延续了繁荣,还为帝国在未来的动荡中提供了生存的保障。
裴耀卿的低调与最终命运
尽管裴耀卿为唐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但他却始终保持低调。此时的唐玄宗,已开始享受奢华的生活,花钱如流水。有人建议裴耀卿把节省下来的三十万缗交给皇帝,足以让他的家族世代富贵。然而,裴耀卿拒绝了,他将这些钱归入了朝廷的财政中。
然而,这位忠臣的坚持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。第二年,裴耀卿便被罢免了宰相职务。史书记载,唐玄宗与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和李林甫之间的权力斗争,导致了裴耀卿的下台。李林甫通过一系列阴谋,将张九龄卷入了丑闻,从而成功取代了他的位置。
唐玄宗的记忆,或许已经淡忘了当年“乞食东都”的狼狈,但裴耀卿的贡献却永载史册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我们应当向这位伟大的先贤致敬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